見證木活字印刷術700多年的歷史
《豪河
印刷www.yihaoj.com 》:貴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
印刷術,經北宋畢 的發展與完善,產生了泥活字
印刷。之后,元代初期農學家王禎又在此基礎上創制了木活字
印刷,發展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但如今,這一古老的技藝已經瀕于失傳,只能零散地在浙江、福建等地見到。現在,就讓我們跟隨鏡頭體驗一番這歷經千年的傳統工藝。
木活字印刷術第四代傳人展現活字印刷術
這是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城里一間僻靜的房屋,34歲的邱志強向我們展示著自家的祖傳寶貝——木活字。他14歲開始跟隨父親學藝,這一套黝黑的木活字從清朝中后期傳到他的手上,已是第四代。像這樣子的,這個是我祖上留下來的,還是清代留下來的,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
2010年,中國木活字印刷術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記錄在案的木活字印刷術僅存于浙江瑞安的東源村和邱志強所在的福建寧化。至今,寧化的木活字印刷也還在依靠著客家人修訂族譜的形式傳承下來。
福建寧化縣文化館副館長——戴先良
在木活字印刷族譜過程里,隱含了很豐富的民俗和宗教儀式,包含了簽訂合同、請人家祭奠祖先這些儀式,所以有很豐富的民俗價值在里面。
寧化目前保存有近40萬枚木活字,取材多用梨木、荷木。刻印藝人稱“譜師”。他們各自以“堂”為單位,一般四五人一堂,最少的兩人一堂,有堂號,如“文林堂”“文齋堂”等。
去年,一位80多歲的“譜師”去世后,寧化縣木活字印刷技藝作坊的“譜師”只剩下了4人,其中最大的已年逾花甲,而邱志強是其中年紀最小的一位。
將木料裁成指甲蓋大小的長方形木坯,在上面刻繁體反字,然后揀字、裝版、打墨、裝訂成書……對木活字印刷的這一系列工序,邱志強早已熟稔在心,樂在其中。修譜時,要把工具挑到鄉下祠堂。短則半年,長則兩三年,修譜師傅必須吃住在祠堂,直到修譜完畢。枯燥無聊的修譜過程,似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邱志強這樣,能夠領悟而接受。
福建寧化縣木活字藝人——邱志強
在鄉下修譜它很枯燥很乏味,像現在年輕人他根本待不住,所以說到目前為止真正跟著我的也就一個徒弟,已經跟了我五六年了,還在跟我在一起從事這個木活字。
自己現在正在積極創作,希望利用木活字做成工藝品,讓人們掛在書房、辦公室,或者收藏,此前已經有廈門的企業家向他購買了一件《滕王閣序》木活字作品,賺了兩萬多元,這給了他很大的鼓舞。
在政府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關注寧化木活字印刷的各界人士正在努力為其探索一些類似的新出路。當地文化部門也正在積極嘗試組織邱志強等人到各地參加展會,以求吸引全社會對木活字給予更多的關注,以及傳承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