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印刷術和出版業
《豪河印刷 www.yihaoj.com 》:鉛活字印刷是統治近現代印刷業400年的霸主。新技術革命的興起,尤其是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迅速改變著傳統行業的作業方式,于是計算機編輯、激光照排新技術開始全面替代傳統鉛活字作業。
英國學者史密斯在1980 年寫了一本書,帶有某種幽默的書名《谷登堡,再見!》。出版業由于不斷采用高新技術,以至“出版”的概念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在介質的變化上。
傳統出版物指的是以紙為介質的圖書、報紙、期刊等,通稱為印刷出版物。隨著新的出版介質的出現,已經有了以磁帶為主的音像出版物,有了以磁盤、光盤為主的電子出版物。現在還有一些專家把計算機網絡傳送也納入出版的范圍。計算機的迅速普及,大容量光盤存儲設備的出現,以及多媒體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使電子出版物開始了取代傳統印刷出版物的歷程。
當代印刷術革命之告別鉛與火
鉛排由于有熔鉛、鑄字、澆版等熱操作,所以又被稱為“熱排”。本世紀40年代,運用照相工藝在感光材料上進行排版的作業方式嶄露頭角,這一方式則被相應稱為“冷排”。照排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過程。通常把照排機分為5代:第一代是40年代美國發明的手動照排機;第二代是整體字版自動照排機,也稱光機式照排機,美國福頓公司1956年研制成功;第三代是陰極射線管照排機,1965年德國海爾公司研制成功;第四代是激光照排機,1974年英國蒙納公司研制成功,并于1976年向市場推出。在全世界出版印刷業中,第四代激光掃描成像型系統正在全面取代鉛排。第五代照排機是正在研制發展中的能直接制成印刷版的照排機。實際上,從第三代機開始,排版原理已超越照相工藝,但照相排版的名稱卻一直沿用下來。
發達國家早在70年代已將計算機編輯照排系統用于報紙出版到了1985年便實現了從文稿輸入到計數捆包的報紙制作過程的自動化
發達國家在70年代已將計算機編輯照排系統用于報紙出版。1971年,該報建立起全自動報紙編輯制作系統ANNECS。同年12月26日,《日本經濟新聞》有2個版為這一系統制作,該報在當天第一版上刊登大字標題《電腦報紙開發成功》。發達國家依靠其科技實力,在研制計算機編輯激光照排系統方面,自然處于領先地位。英國、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競相推出不斷改進的系統,使之性能越來越完善、操作越來越簡單、全過程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象日本經濟新聞社的ANNECSⅢ型在1985年便實現了從文稿輸入到計數捆包的報紙制作過程的自動化。
技術一步一步的更新換代真正做到了“所見即所得”
最初的照排系統只能用于文字的錄入、修改及存儲,編輯人員組版時,要將輸出的毛條分別貼在大樣上的預留位置,這被稱作貼版,僅是一種局部組版。進入80年代,隨著技術上的突破,組版系統越來越完善,組版終端可以完成整頁組版,但依然有兩種情況:整頁組版,不包括圖片,圖片仍需往大樣上剪貼;整頁組版,可將一版上所有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廣告等一次性組版。它的最大特點是逼真直觀,便于修改調整,真正做到了“所見即所得”。
打開封閉已久的國門后的《中國日報》也是我國第一家通過國際通信衛星傳送版面到國外印刷發行的報紙
70年代末,當中國打開封閉已久的國門,我國的印刷出版界人士看到了世界上用冷排代替熱排的發展趨勢,看到了我國的印刷出版的技術和裝備已遠遠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我國告別鉛作業的歷程是從進口照排系統開始的。以報紙編輯制作為例,第一張采用冷排方式出版的報紙是1981年6月1日在北京創刊的《中國日報》。由于這是一張英文報紙,自然可以對英文照排系統拿來就用。它采用的是美國康普格蘭菲克公司的照排系統,屬于第三代產品,沒有組版系統,需貼版,照排機采用CRT作為電子光源。這套系統運行了10年,隨后才更新為激光照排系統。《中國日報》也是我國第一家通過國際通信衛星傳送版面到國外印刷發行的報紙。
上海印刷廠-豪河印務,公司印刷價格優惠,質量上成,贏得客戶一致好評.包裝盒印刷,樣本印刷,畫冊印刷,宣傳冊,手提紙袋印刷等彩色印刷業務.上海印刷廠保證印刷質量第一.上海印刷公司以印前設計,印刷,印后加工一條龍服務,為您提供物美價廉的印刷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