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印刷角度看RFID技術的發展歷程
1940-1950年:雷達的改進和應用催生了射頻識別技術,
1948年奠定了射頻識別技術的理論基礎。
1950-1960年:早期射頻識別技術的探索階段,主要處于實驗室實驗研究。
1960-1970年:射頻識別技術的理論得到了發展,開始了一些應用嘗試。
1970-1980年:射頻識別技術與產品研發處于大發展時期,各種射頻識別技術測試得到加速。出現一些最早的射頻識別應用。
1980-1990年:射頻識別技術及產品進入商業應用階段,各種規模應用開始出現。
1990-2000年:射頻識別技術標準化問題日趨得到重視,射頻識別產品得到廣泛采用,射頻識別產品逐漸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豪河
印刷www.yihaoj.com 》:2000年后標準化問題日趨為人們所重視,射頻識別產品種類更加豐富,有源電子標簽、無源電子標簽及半無源電子標簽均得到發展,電子標簽成本不斷降低,規模應用行業擴大。
現在的射頻識別技術
射頻識別技術的理論得到豐富和完善。單芯片電子標簽、多電子標簽識讀、無線可讀可寫、無源電子標簽的遠距離識別、適應高速移動物體的射頻識別技術與產品正在成為現實并走向應用。
RFID實用方案用于病患監測的雙接口無源RFID系統設計
病患監測設備通常用于測量病患的生命跡象,維修人員經常把記錄維修數據的標簽粘貼在設備上,由于需要記錄大量數據,過一段時間后逐漸損壞,標簽貼紙不再是一個合理的選擇。與靜態的標簽貼紙不同,動態的雙接口RFID EEPROM電子標簽解決方案則能夠記錄測量參數,以備日后讀取,還能把新數據輸入系統。
基于RFID的物聯網智能公交系統應用方案
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公交停車場站安全監管系統,主要由車輛出入口管理系統、場站智能視頻監控系統兩部分組成,利用先進的“物物相聯技術”,將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公交車輛、停產場站中的任何物品間進行數據交換和通信,全面立體的解決公交行業監管問題。
基于RFID技術的小區安防系統設計解決方案
在小區的各個通道和人員可能經過的通道中安裝若干個閱讀器,并且將它們通過通信線路與地面監控中心的計算機進行數據交換。同時在每個進入小區的人員車輛上放置安置有RFID電子標簽身份卡,當人員車輛進入小區,只要通過或接近放置在通道內的任何一個閱讀器,閱讀器即會感應到信號同時立即上傳到監控中心的計算機上,計算機就可判斷出具體信息管理者也可以根據大屏幕上或電腦上的分布示意圖點擊小區內的任一位置,計算機即會把這一區域的人員情況統計并顯示出來。同時,一旦小區內發生事故,可根據電腦中的人員定位分布信息馬上查出事故地點周圍的人員車輛情況,然后可再用探測器在事故處進一步確定人員準確位置,以便幫助公安部門準確快速的方式營救出遇險人員和破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