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雕版印刷技藝重返典籍博物館
精美的《紅樓夢》人物圖樣,靈動飄逸的盛唐敦煌飛天,你若喜歡,現場就給你印制:選好底板,鬃刷上色,顏料是鮮亮的朱砂,覆以精選宣紙,均勻刷印,一幅藝術品立等可就。近日,在新開館運行的國家典籍博物館中,觀眾有幸一睹江蘇省雕版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揚州古藝齋雕版傳習所創辦人李江民的當代雕版
印刷技藝,并可以在參觀之后帶走一份難得的雕版
印刷藝術品珍藏。
我國的雕版歷史悠久
雕版
印刷被譽為
印刷史上的“活化石”,我國的雕版歷史大約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存世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則是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剛經》,現藏于大英博物館。即使是活字印刷發明之后,雕版印刷依然在書籍出版過程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我國雕版印刷的發源地——揚州
揚州是我國雕版印刷的發源地,在古代,揚州刻書事業一直沒有停頓過,至清代大為興盛,刊刻規模之大、質量之精,前代少有。比如清朝康熙年間,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奉旨在揚州刊刻《全唐詩》,從校補、繕寫到雕刻、印刷、裝潢,無不精益求精,并且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中就完成了這項浩大的工程。這部唐詩總集被版本家公認為清代精刻本之一,堪稱是我國雕版史上的杰作,也反映了當時揚州書寫、刻印藝人高超的技術水平。
中國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藝技術
據介紹,揚州是目前中國國內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藝的城市。跟現代印刷不同,雕版印刷分為寫樣、雕刻、刷印、裝訂四個環節,通稱“寫、刻、印、裝”,四個核心部分一個不能少,但又是分工合作完成。他本人最擅長刷印。這個環節,看似簡單,其實卻真有不少門道。
雕版印刷工藝技術現場演繹
刷印分兩大塊,一是單色刷印,一是多色刷印,也叫套印。套印尤其講究。李江民說,通常顏料是紅黃藍三種基本顏色,刷印時,顏色從淺到深層層疊加,最終呈現所需的混合色;用紙方面,必須選用上好生宣。“不要以為紙厚就好。好的宣紙應該是薄薄的,薄紙對纖維質量要求更高,纖維不到位,薄紙做不出來。”印刷時,李江民還強調房間需要保持一定的濕度,因為紙張在干燥的空氣中快速收縮,如果濕度不夠,永遠套不到一條線上。李江民在揚州的工作室里還裝了噴水機,在霧蒙蒙的狀態下印刷才能保持紙張固定的收縮率達到最佳效果。
現在,李江民已在揚州成立了古藝齋雕版印刷傳習所,并且在幾所高校傳承雕版印刷技藝,學生已近百人,有些課程也從原來的選修改為必修。李江民說,國家越來越重視雕版印刷的非遺保護,做這些事兒是他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明年是揚州建城2500周年,他還要組織雕版、印刷一套揚州八怪圖集。“這個是代表揚州的
名片,不好做,但一定要做好。”
雕版印刷,一項看似已經進入博物館成為記憶的技藝,因其獨特的工藝特色又受到了人們的青睞。一冊裝幀精美、古香古色的雕版印刷書籍在手,其藝術價值、收藏價值,無疑都是電子印刷品無法比擬的。現在,李江民手頭的活兒也越來越多了。他正在著手做的是《西廂記》《紅樓夢》插圖的雕版印刷工作。《西廂記》插圖原版在德國,但他覺得這是中國的經典,因此幾經周折終于得到電子底本;而《紅樓夢》插圖的雕版印刷工作則是在國家圖書館的支持下開展的。李江民還希望將來能進一步與國家圖書館合作,比如刊刻國家圖書館珍藏的《耕織圖》。“我希望能盡早把這些經典展示給大家,這些作品研究者、美院的師生都非常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