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印包機械風云起整體落后國際水平
還記得2012年,上海機電購買了美國高斯國際100%股權。當時,恰逢金融危機,國際高端印包機械公司陷入困境,而高斯國際也出現較大虧損,而上海電氣原先的印包機械業務主要針對中低端市場,技術水平與國際一流水平確實有較大差距。
所以對這次收購,有人看好,認為“收購高斯將幫助提高上海電氣的印包機械技術水平,迅速跨入印包機械全球第一梯隊,上海機電也將被打造成為上海電氣集團下發展印包機械產業的唯一平臺。”
可惜的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
僅僅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我們看到的是“印包機械不符合公司業務定位,且一直拖累業績,剝離對公司是利好。預計年內可以處置完成,2014年有望大幅減虧超過2億。”
中國機械整體落后國際水平
據尚普咨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
印刷機械設備行業預測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指出:中國
印刷機械整體落后國際水平,內資品牌占比不超過50%。
技術落后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企業規模小
數據顯示我國
印刷機械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有381家,2013年全年實現銷售收入203.50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2.65億元。行業整體收入規模僅約相當于德國海德堡
印刷機械公司50%。
二是生產集中度低
目前國內印機企業收入前十分別為北人集團、天津長榮、上海光華、大族冠華等,而中國印機行業市場集中度cr3、cr5、cr10分別僅為5.4%、6.9%和8.5%,遠低于機械行業其他子行業。
印機制造是技術含量很高的行業,上海機電背靠上海電氣集團在完成對國際老牌印刷機械公司的收購后,仍然沒有將上海機電印機板塊的整體技術水平提高到世界一流。
現在由民企接手,民企在研發投入上會更謹慎,那么什么時候中國的印刷設備可以像手機品牌一樣,不會動輒考慮采購進口品牌,而是選擇性價比高,使用更接地氣的國產品牌?
從產業宏觀角度看,現在我們國家的印機制造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依然存在差距;印后的生產設備印精度要求低于印刷機械,民企做得還不錯。
上海電氣印包集團旗下的板塊幾乎涵蓋了印刷全流程,有印刷,也有印后,追趕一流國際印機技術水平存有希望?,F在自己把引領行業發展的上海電氣印包集團這面大旗砍了,能與國際頂尖印機制造商抗衡的企業就更少了。
我們國家的印機制造技術,本來就以測繪、模仿、局部改造居多,原創有限,印刷行業對國外的印機技術依存度較高,如果不從根本上提高我國的印機原創技術水平,企求成為“印刷強國”難道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嗎?
所以,作為一家大型的機械制造集團應該從宏觀發展角度看待我國印機業品牌,對相關企業予以必要保護,而不能完全從市場競爭的角度出發。政府部門應該從宏觀發展角度看待我國印機業品牌,對相關企業予以必要保護,而不能完全從市場競爭的角度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