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印工藝如何鞏固并擴展在標簽市場的領地
基于多年的工作經驗,筆者更看好柔印在標簽市場中的應用。從上述對凸印和柔印兩種工藝的利弊分析中,筆者認為柔印的優勢是科學合理印后設備,同新技術的發展結合密切,在標簽產品質量提高、成本降低方面蘊含很大的空間,凸印的優勢是市場占有率高,設備投資低,只要有經驗豐富的技術工人
印刷廠,在
印刷質量的精美程度上照樣能同柔印一搏。
柔印制版技術的革新與競爭已經在業內燃起了星星之火。在LabelexpoAsia2009展會上,筆者看到了采用艾司科HDFLEXO技術的
印刷樣張,雖有瑕疵,但質量水準上的大幅提高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柔印制版技術已經從以往版材的改進延伸到印前的網點結構等基礎領域包裝
印刷,使柔印向接近膠印的
印刷質量邁開了踏踏實實的一步。
降低柔印設備的投資成本。降低設備的投資成本包含了兩個方面:
一是不要盲目依賴于組合式多工藝印刷膠片
二是不要盲目地追求設備的高性能
盡一切可能降低UV柔印油墨的耗用量。UV柔印油墨黏度高、光澤度高、色濃度大,表面張力比液體油墨高經營管理,因此印刷過程中的網點擴張小,不容易黏附在印版上造成堵版,成品率高。
關注接料損耗。由于不干膠卷料的卷徑有限其他,因此換卷過程中的損耗就不能不重視。美國馬汀公司的自動更換卷設備就是解決此類問題的典型設備,盡管國內也有相應的解決方案,但在可靠性方面還有待提高與完善。
利用連線涂膠與涂硅不干膠生產線解決不干膠標簽的原料損耗問題,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思路,多年前在凸印機上也有過嘗試。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適應不同基材的膠黏劑種類科印精品調研,膠黏劑的技術含量以及技術服務人員的水準。
柔印操作人員的技術培訓亟待加強。柔印的損耗與成品率同操作人員的技能水平關系極大,不是憑經驗來估計上墨壓力與印刷壓力調節是否到位,而是憑借高倍放大鏡觀測網點細部,以此判別壓力大小的調節方向及是否調節到位。判斷細部,一方面是經驗的積累印前工藝,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定精度的設備,當年技術人員使用的8~10倍放大鏡來觀察網點細部已經跟不上形勢的需求,需要更新換代了。
進一步規范柔印工藝,在生產過程中將經驗的因素控制到最低。柔印不能像凹印一樣成為一種以經驗為主導的工藝,要盡可能地將人的因素排除在外凹印,這就需要在制定柔印工藝時要嚴謹與嚴密,要數據化、規范化,要像膠印工藝那樣努力去控制生產過程中的灰平衡。盡管從目前來看,這似乎還不太可能,但恰恰是若辦到了這一點供墨,柔印標簽的質量和成本將取得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