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實施“748”工程20年來的新路歷程
1974年,中國尚處在“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時期,國民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早已擱置腦后多年。然而,就在這時,一批有遠見的干部和科技人員啟動了一項工程,旨在使古老的漢字進入現代的計算機,緊緊跟上世界新技術的發展潮流。當時,由四機部牽頭,聯合了一機部、中科院、新華社、國家出版局五個單位,聯名向國務院和國家計委呈請設立漢字信息處理工程項目。8月,計委領導余秋里、顧明、袁寶華等人審閱后,批復同意立項,并責成四機部組建“748”工程辦公室。這一工程分為漢字情報檢索、漢字通信和漢字精密照排三個子項目。
“748”工程進入80年代成果開始涌現
經過科技人員的艱苦奮斗、不懈攻關,進入80年代,成果開始涌現,同時研制速度和更新換代速度大大加快。以下便是研制歷程上的一個個里程碑:
原理性樣機終于排出了8開的報紙底片
1979年7月27日,原理性樣機終于排出了8開的報紙底片;1980年7月,排出了樣書《伍豪之劍》,周培源把它送給方毅副總理,方毅轉呈鄧小平,鄧小平批示“應加支持”;1981年7月,華光Ⅰ型通過部級鑒定。
中間試驗機型華光Ⅱ型問世
1983年,中間試驗機型華光Ⅱ型問世,1984年初在新華社進行中試;1985年2月排出日刊《新華社新聞稿》和旬刊《前進報》;前后生產約20套,基本系統定價120萬元。
進入實用階段的華光Ⅲ型推出
1985年11月,進入實用階段的華光Ⅲ型推出,由于主機采用了美國DG公司的臺式小型機,在照排控制器上采用了由王選主持設計的專用集成電路,從而使Ⅱ型機穩定性差、體積龐大的缺點得到改進;1986年生產了48套,基本系統定價 68萬元;1986年10月28日在經濟日報社印刷廠第一次照排成功4開大報《中國機電報》;
華光Ⅲ型出版了世界上第一張中文報紙
1987年5月22日,《經濟日報》終于使用華光Ⅲ型出版了世界上第一張采用計算機編輯激光照排、整頁輸出的中文報紙。這是我國報紙告別鉛與火,走向光與電歷程的重要里程碑。它宣告,作為印刷術故鄉的泱泱大國,越過停滯不前的漫長歲月,步入了印刷新紀元。12月2日,召開了華光系統生產定型會和《經濟日報》照排系統國家驗收會,周培源當時在會上說,原子彈不能吃不能喝,現在計算機能處理漢字了,能排版,可以弘揚中華文化,它的意義不亞于原子彈爆炸。
華光Ⅳ型成為成熟商品并開始大規模地推廣
1988年,華光Ⅳ型成為成熟商品并開始得到大規模地推廣;1990年6月,首次在香港用于眾多版面的繁體字報紙《新晚報》;1989年起,形成了華光、北大方正系列兩大競爭產品,其他電子排版系統也相繼進入市場。
方正系統和華光Ⅴ型代替了原來獨立設置的照排控制
1990年至1991年,國產照排系統繼續向高速度、多功能、低價格方向發展,北大方正系統和華光Ⅴ型,均采用國際RICS最新技術制成光柵圖像文字處理器RIP嵌入主機,代替了原來獨立設置的照排控制機。這項技術除兼容原系統的全部功能外,還有獨特的創新,如RIP的文字生成打破了固定字號的界限,真正實現了無級縮放,從而給報紙縮印合訂帶來了極便利的工藝改進,因為只要將原來排好的版面結果給予一個比例再輸出一次即可。1991年6月,遠程傳版、局域網絡、光盤存儲系統首先在《科技日報》投入使用;基于MS Windows 操作系統的交互式組版軟件成為商品。
上海印刷廠-豪河印務,公司印刷價格優惠,質量上成,贏得客戶一致好評.包裝盒印刷,樣本印刷,畫冊印刷,宣傳冊,手提紙袋印刷等彩色印刷業務.上海印刷廠保證印刷質量第一.上海印刷公司以印前設計,印刷,印后加工一條龍服務,為您提供物美價廉的印刷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