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上市公司這道“護身符”在這家企業身上也失效了。自2011 年開始,宜賓紙業沒有生產過一張紙。當年8 月,公司的造紙生產線全部停產,所有設備進入拆除、搬遷過程。該公司占地80 余公頃的老廠房,現在是一片荒地,其中一部分已變成了主題公園。
毫無疑問,宜賓紙業的命運極具象征性,因為,“批量”死亡的景象先后出現在四川造紙行業。僅去年,全省就關停造紙企業28 家。目前,全省企業數已不及高峰時的二分之一。一個宜賓市高峰期就有30 多家造紙企業,如今那些尚未關門的企業,大都僅僅就是活著,說得委婉一些就是:“開工不足”。
四川省內造紙企業的利潤空間在不斷收窄,能夠開工的也被限產。導致全省大范圍紙企關閉的根本原因,當然不只是環保高壓政策,也不只是產品本身或產品結構,說到底是市場需求的萎縮。事實上,四川紙企也到了為自己同質化擴張埋單的時候,產能過剩其實只是表象。
從2009 年下半年開始,四川造紙業開始從巔峰跌落。此后幾年產量一直緩速下降,去年已降至300 萬噸左右。要知道,在2009 年全省380 萬噸的紙張產量中,近三分之二為文化用紙和冥紙。這就是說,正是造紙企業的同質化擴張,要了造紙企業的命。今天的四川造紙行業或許會為此扼腕嘆息,他們的確也錯過了轉型的機會。然而,市場因素不能無視,“大浪淘沙”用來寫詩壯懷氣勢切切,用來描述造紙企業紛紛死在沙灘上的情形,卻是寫實。
不必為此悲觀:首先,一些紙企活下去的希望是存在的,比如延伸產業鏈,比如尋找小眾市場,核心是順應市場;其次,造紙企業的大批量死亡不是壞事,反而是挽救整個行業的利好。原因就在于,造紙行業的集中度、集約化,以及制約造紙業的種種瓶頸由此打通。
某種程度上,一批批倒下去的紙企或許正是造紙行業轉型升級的奠基石。不必兔死狐悲,我們有理由向倒下去的紙企致敬!
上海印刷廠-豪河印務,公司印刷價格優惠,質量上成,贏得客戶一致好評.包裝盒印刷,樣本印刷,畫冊印刷,宣傳冊,手提紙袋印刷等彩色印刷業務.上海印刷廠保證印刷質量第一.上海印刷公司以印前設計,印刷,印后加工一條龍服務,為您提供物美價廉的印刷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