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如何改善印刷房機器的品質管理?
《豪河
印刷www.yihaoj.com 》:很多人都認同ISO9000確實幫他們改善了產品質素,并訂立了產品標準指引。一系列工作文件、監察書等,令日常生產運作,達到指定水平。可是,ISO只可維持已定的質量水平,并不能令公司不斷改進,并達到「全面優質管理(TQM)」的目標。當然,曾經介紹過6Sigma等方法都能達到TQM的目標,但所謂知易行難,而且另外再花大量資源開發,以
印刷行業的人力和財力而論,是否負擔得來,也成疑問。
很多
印刷公司已取得ISO9000證書,目的不外乎證明其品質管理已達認可標準,及藉此作邁進「全面優質管理TQM」的第一步。其它如「五常法」、「6Sigma」、「品質圈」等亦是朝著TQM的理念進發。
事實上,ISO文件的「生產日報表」為我們提供很多有用數據,作為分析及改善產品之用。以往,我們多會收集「生產日報表」的數據,制成不同的餅形統計圖(Pie Chart),算作交代。內容不外乎:壞機xx小時(占xx%),等物料xx小時(占xx%),維修xx小時(占xx%)等。這些圖表對分析及解決問題,起不了很大作用。面對這些報表,有捉到鹿不懂脫角之感。本文的目的,就是利用「生產日報表」的數據,以SPC(Statistical ProcessControl)方法,分析及解決問題。所謂SPC,指利用統計原理找出問題。其中Excel已有這些現成的軟件,我們可利用它寫程序,建立自己的分析工具。
1)印刷機的表現
在ISO要求下,每臺印刷機都必須填寫近似以下內容的「生產日報表」。如果將其中一臺印刷機整個月的停機時間制成圖表,我們很容易發現各種問題,然后對癥下藥。
從下圖可見,分別在10月2至4日及10月17至18日,公司都花了很多時間在轉換油墨上,理由是客人要求「睇色」,但顏色卻達不到他們要求,所以要不停轉色及轉墨,結果是浪費了時間在這些工夫上。
要尋求解決方法,不妨先想想以下問題:
客戶服務部職員是否先了解客人要求,并與印刷部門達成共識后才付印?
印刷部是否水平不足以致未能達到客人要求?
印刷紙張是否沒有「色差」而導致「不對色」的問題?
客人是否要求過高而引致浪費?報價時,這些浪費是否亦一并計算在成本以內?
從10月9至12日,每天都花去半小時至一小時于解決漏機油的問題上。但于19日,事情再發生,并在22日共花4小時解決問題。
同樣,我們可循對下列問題的思考,尋求解決辦法。
維修或保養公司職員是否未達要求,以致再有另一次維修?
于第一次漏油時花4小時仔細修理,是否比每天浪費1/2小時到1小時(共5小時)維修好?
在定期保養時更換有問題的零件,是否比如此浪費時間更好?
是否已有適當渠道向印刷部同事反映機器情況,并把問題解決,而不須每次也花4天才把問題解決?
整個月的星期天和星期一都發生等紙和鋅片的問題,可在其它日子此情況并不嚴重。
嘗試反問自己以下問題:
皇崗口岸是否逢星期五均堵車,令走紙遲緩?
管理層放假時,操作職員是否缺乏監管,又或缺乏決斷能力,導致等紙、等鋅版等現象?
管理人員放假前,是否沒有適當安排好所有工作,因而引致混亂?
分別在10月1、8、10、22、29日都發生技術問題,引致停機。其主要原因不外是套位不良和壓力調校的問題,從中我們可以歸納以下兩點:
以上日期都發生在每個星期一,亦正是機長放例假,而二車代任其職之時。
以上數據正表示二車長并未達到要求的水平,因而產生上述問題。
解決方法:
一方面加強二車長的訓練,并加以警告,或由其它人代替其位,當機長放假時,其它機長必須協助并作指導。
套印不良和壓力調校引致停機的問題上,可發現由10月上旬每更花1小時改善;到10月下旬,每更花半小時。考其原因,并非操作人員技術改進或機器改良,而是:
10月中早更和夜更操作人員工作時間交替,由此證明夜更同事操作水平較早更強。假如有幾個月的數據,更可肯定此推論。
解決方法:
早更同事必須加強訓練和受警告;利用「生產日報表」作機與機的比較
如果印刷房共有四臺同樣型號的印刷機,而我們只集中在換水轆套作例子研究,一般來說,每兩星期便必須換水轆套一次:
概括而論,機器A與C都能夠達到要求。可是,機器A每次要花四個小時更換。相反,機器C每次只花兩個小時。經過考證,原來機器C操作員每次都協助維修同事更換水轆套,所以時間亦節省不少。由此證明,機器C員工在工作上有責任心和團隊精神。
機器D在本月共換了六次水轆套,超出其它機器三倍。究其原因,原來操作人員技術并未達水平,引致機器損壞,并常需更換水轆套。
對機器B來說,本月已有三次由于水轆事故引致的停機,而每次都花上三天時間。經過考證,并非操作員技術水平不足,而是機器B的水轆系統發生問題,而且并未完全維修適當。
綜合而言,各機器的停機原因皆可利用以上方法測試和分析。
以上方法除了監察操作、維修人員和機器性能的水平外,亦可監察零件的可靠性和耐用性。
利用「生產日報表」改善印刷房的生產效率
利用第二節的生產日報表數據,我們可以算出其效率,其效率結果同時亦可和其它機器作比較。
有人會懷疑在印刷房有不同型號機器,Roland900必定比藍殼效率高,而換版次數,如長版比短版效率高,所以很難作客觀的評價。可是,如果我們給每部機器一個指標,通過以下方法,便不難作出客觀生產效率評價。再把所有效率作綜合分析,便可得出結論。
二號機更在1月1日印了29,500張,總共換了五次版,其中三次要轉墨。此外,生產報表亦記錄了兩小時的壞機時間。
如果我們的指標是每小時印8,000張,每小時有3,600秒來說:3,600秒/8,000張=0.45秒/張,也就是說,根據指標,必須0.45秒印一張。
假定容許換墨時間指標為1.5小時(包括換版),換版的指標為半小時。「生產報表」三次換墨和兩次換版。所以,所有換版、換墨共花了5.5小時〔(1.5小時x3次換墨)+(0.5小時x2次換版)=5.5小時〕。另一方面,在一更12小時里,其中5.5小時是非生產性的換版轉墨,只有6.5小時是正常生產。